它是中国传统名花
它端庄美丽,雍容华贵
唐诗赞它“佳名唤作百花王”
宋词说它“花之富贵者也”
没错
它就是花中之王——牡丹
牡丹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
经过培育和繁殖,至今已有九大色系一千多个品种
它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
历来为大众所喜爱
又是一年春来到
在牡丹即将开花之际
让我们来读读它的历史
牡丹的文化起源,若从《诗经》中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
秦汉时期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记载了牡丹有治疗血瘀的药用价值。
东晋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中已经出现牡丹的形象,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 牡丹进入艺术领域。隋朝时,隋炀帝与牡丹也有着不解之缘,据唐人的《海山记》记载:“炀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皇家园林中大量地种植牡丹。
唐朝时期最出名的两个女人也与牡丹有着不解之缘,其一杨贵妃,杨贵妃尤好牡丹。唐开元年间,宫廷内开始重视牡丹,并在兴庆东沉香亭前、骊山行宫等处,栽植数种红、紫、浅红、通白等色牡丹。花初开,杨贵妃带众宫女游赏花间,如醉如痴。
其二女皇武则天,武则天贬牡丹到洛阳的传说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女皇命百花一夜间齐放,下诏“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可第二天只有牡丹未开放,武皇便将牡丹贬至洛阳,谁曾想,这些牡丹到洛阳随便植入土中,就能长出绿叶,开出花朵,娇艳无比,武皇闻之气急败坏,命人一把火将牡丹烧死,然而,人们却惊奇地发现:牡丹虽枝干已焦黑,但那盛开的花朵却更加鲜艳夺目。牡丹就这样获得了"焦骨牡丹"的美称!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武皇甚是喜爱牡丹,且是个极富感情的人。据舒元舆《牡丹赋序》说:“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则天)叹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
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移至洛阳,北宋时期,洛阳对中国的牡丹文化形成有着卓越的贡献,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从选地到种植都十分讲究,这也许是洛阳牡丹甲天下的原因之一。
另外,牡丹开始走出皇宫,进入寻常百姓家,带动大量新品种出现,同时也出现了大批的牡丹著作,当时欧阳修著有中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
宋人对牡丹推崇备至,不仅观赏牡丹成为全民参与的活动,而且牡丹已成为诗文、绘画、瓷器、织绣、雕塑、宗教领域的主要素材之一,由此而形成的牡丹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牡丹风尚超过了唐代。
宋金蒙古时期,牡丹两次蒙难:一次是金朝灭北宋,金军荼毒中原、焚烧洛阳;另一次是蒙古灭金,屠城百余、赤地千里。在牡丹史上,分别被称为“靖康花难”和“端平花难”。但在元灭南宋,一统山河进入数十年的稳定发展时期,牡丹劫后余生,又重新绽放。
明朝薛风翔,安徽亳州人,于亳县城郊建常乐园、南园,广植牡丹,明弘治年间将曹州状元红等名品牡丹移植园中,尽心培育,费时数年写成《牡丹史》一书。
光绪二十九年(1903),慈禧太后以懿旨形式,将牡丹花定为国花。1915年中国最早版的《辞海》载:“我国向以牡丹为国花。
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前身为洛阳牡丹花会,始于1983年,每年4月5日前后至5月5日前后召开,至今已举办了第36届,今年将迎来第37届文化节,欢迎各地朋友前来洛阳参观。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文中图片作品源自郭劲松波普艺术,郭劲松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