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布展工作的结束,2019年10月20日起,公众可凭身份证入馆参观。博物馆共设有5个常设展厅,2个临时展厅,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2000多件,大批珍贵文物在博物馆首次展出。
展厅内景(曾宪平 摄)
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通过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展板,领略“华夏第一王都”曾经的辉煌。
第一展厅 寻找第一王朝踪迹展厅简介
序厅(曾宪平 摄)
走进序厅,东西两侧墙面上的大型浮雕,展示了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情景及重要出土文物。绿松石龙形器、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牙璋、铜鼎等文物“扑面而来”,让您感受到浓浓的二里头文化气息。
第一展厅(第一王朝),分为“茫茫禹迹九州攸同”“赐土命氏祚以天下”“夷夏东西夏道兴衰”3个单元,讲述了禹在数十年中,栉风沐雨,亲操耒耜,三过家门而不入,疏河浚川,平定水患,而后凝聚民心,使得一个广域王权国家开始形成。
故事从考古发现的距今4000年那场波及黄河流域的特大洪水遗迹讲起。考古发现,黄河流域的多处遗址都有洪水堆积的遗迹,时间处于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早期之间,恰好处于传说中的大禹时代。
“大禹执耒”艺术雕塑立像、“禹迹”铸铜浮雕长卷、“禹征三苗”战争场景大型浮雕、王城岗遗址沙盘、王城岗奠基坑模型……讲述了大禹治水的尘封往事。
重点文物王城岗遗址出土典型陶器
王城岗遗址出土的乳足鼎(鲁博 摄)
王城岗遗址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八方村。在此考古发现的龙山时代城址,为“禹都阳城”提供了更为重要的实物证据。该陶器造型精美,线条流畅,为王湾三期文化典型陶器。
禹会村遗址出土陶鼎
禹会村遗址是目前淮河流域发现的最大的一处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因“禹会诸侯”而得名,对研究夏代前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为支持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蚌埠市博物馆特地向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提供了包括灰陶鼎、陶罐、陶甑等16件禹会村遗址出土的典型器物。该陶鼎为三足,造型优美,有修复痕迹。
第二展厅 看“华夏第一王都”展厅简介
第二展厅(曾宪平 摄)
1959年,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开启了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的新征程。一代代考古人薪火相传,通过考古成果证实这里曾是规划有序、布局严谨的“华夏第一王都”,其金相玉质、礼乐相和、龙腾华夏、戈兵攘攘,呈现出统领天下的中央王朝气象。
第二展厅(赫赫夏都·国之大事),分为“铸鼎象物”“礼以酒成”“奉玉成礼”“乐以相和”“龙腾华夏”“兵戎森森”“慎终追远”等单元,通过60年来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大型纪录片《找寻夏墟》、二里头考古不同时期的发掘工具和研究设备展示、二里头考古发掘出版的书籍、考古日志和专家测绘手稿展示等讲述了“华夏第一王都”的前世今生。其中,不少文物为首次展出。
重点文物
绿松石龙形器
绿松石龙形器(曾宪平 摄)
二里头文化二期礼器,2002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龙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0.1厘米左右。龙身略呈波状起伏,中部出脊,近尾部渐变为圆弧隆起,尾尖内蜷,若游动状。龙首隆起于托座上,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吻部略微突出。额面中脊和鼻梁由3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绿松石质蒜头状鼻端硕大醒目。梭形眼,轮廓线富于动感,白玉为睛。其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堪称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七孔玉刀
七孔玉刀(鲁博 摄)
二里头文化四期礼器,1975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刀长60.4~65厘米,宽9.5厘米,玉料呈墨绿色;刀形扁平,呈肩窄刃宽的宽长梯形,两侧各有两组对称的扉牙;玉刀两面纹饰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线阴纹组成网状和几何图形;刀背处有等距且排成一条直线的7个圆孔。这是迄今为止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最大的一件玉器,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玉器珍品。
牙璋
玉璋(鲁博 摄)
二里头文化四期礼器,1975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长46~48厘米,宽4厘米,全器由器身、柄、阑组成,造型精美,器型庞大。牙璋作为二里头文化典型的玉礼器之一,随着二里头文化的扩张,将王权礼制的影响辐射到南中国和更广大的区域。二里头牙璋传播的模式,反映出广域王权制度在东亚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波及,也印证出二里头政权成为此广域政治核心的代表。
网格纹铜鼎
网格纹铜鼎(鲁博 摄)
1987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通高20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10厘米,造型和纹饰风格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形制一脉相承,但材质是当时罕见的贵金属——青铜。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鼎。二里头遗址青铜鼎的出现,是王权礼制萌生的象征。
铜铃
铜铃(鲁博 摄)
二里头文化二期乐器,2002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口径12.2~15.4厘米,高13.5厘米,厚重规整,厚薄均匀,保存完好,显示出很高的制造工艺水平。出土时腔内装有玉铃舌,一并放置于墓主人腰身处,伴出的还有著名的绿松石龙形器。从该件铜铃的出土情况来看,墓主人应具有较为特殊和高贵的身份,而铜铃的属性则应为包括乐器功能在内的祭祀礼器。
玉圭
玉圭(鲁博 摄)
礼器,1980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长17.4厘米,宽4.4厘米,整体略呈长方形,上部有两个穿孔,通体抛光,十分精美。玉圭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玉礼器之一,常在祭祀活动中使用,是君主权力的象征。该玉圭造型独特,今天的汉字“圭”便是由玉圭形象演化而来的。
陶埙
陶埙(鲁博 摄)
二里头文化三期乐器,1960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高7厘米,口小腹鼓,器身侧面有气孔,已具有了后世陶埙的基本造型,是研究我国早期乐器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玉钺(yuè)
玉钺(鲁博 摄)
礼器,1980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长9.2厘米,宽8~9.4厘米,上部有两个穿孔,下孔用圆绿松石嵌平。钺本是一种作战使用的兵器,但是从该件器物刃部较钝的特征来看,并非实用性兵器,而是象征君主权力的祭祀性礼器,也是二里头文化大型有刃玉礼器群的代表性器物之一。
乳钉纹铜爵
乳钉纹铜爵(鲁博 摄)
二里头文化四期的酒礼器,1975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高26.5厘米,总长31.5厘米,束腰平底,三锥足细长,流折处钉形短柱,腹部凸显列乳钉纹。其长流尖尾,清逸舒展,造型夸张,形态修长,极富美感,是我国目前发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器之一,被誉为“华夏第一爵”。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鲁博 摄)
铜牌饰礼器,1984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长16.5厘米,宽8~11厘米,器身以青铜铸出主体框架,呈四角钝圆,略呈亚腰形,两侧各有对称环纽。铜牌饰上数百片绿松石拼合镶嵌出兽面纹,加工精巧,丝丝入扣,虽历经三四千年却无一松动脱落。出土时安放在墓主人胸部,从两侧有对称的穿孔纽可见,是穿缀系于主人胸前,应作为沟通天、地、神、人等的重要载体。
第三展厅 体验二里头王都气派展厅简介
第三展厅内的多媒体展示区(鲁博 摄)
“古之帝王,必立国于中”,是中国历代王朝所追求的地理正统观。二里头遗址所处的洛阳盆地,处在“天下之中”的“国中”之地。
第三展厅内视频播放区(鲁博 摄)
二里头遗址所呈现的都城整体布局,恢宏而完备的都邑规划、排列有序且中轴对称的大型礼仪建筑群、夯土围垣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从贵族到平民不同等级的墓葬、最早的国家祭祀遗迹和祭祀区域,标志着具有广域王权的华夏第一王都自此发轫。
第三展厅内的互动游戏(鲁博 摄)
第三展厅(赫赫夏都·建中立极),通过“土中大邑”“王都气象”“百工洋洋”单元,通过文物、互动游戏、视频、实物复原、数字展示、VR体验等方式,让观众了解二里头先民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二里头宫城平面布局和功能区划及发达的手工业等。
第四展厅 看古代二里头人的日常生活
展厅简介
第四展厅(鲁博 摄)
利用不同的农具种植收获多种农作物,饲养多品种的家畜保证肉食来源,手工艺专业化分工明确,懂得选择合适的石材制作石器,陶器制作有了规模化生产……古代二里头人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情景?第四展厅(赫赫夏都·厥土生民·巍巍华夏),对此进行了生动展示。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二里头遗址陶器仓储式陈列”“吸纳辐射”……进入展厅,首先是一组大型艺术浮雕,表现了二里头平民与工匠的渔猎、采摘、耕种、收获、纺织、夯土建房、磨石、制陶、冶铜、制玉、磨骨等劳作画面,烹食、取水、沐浴、祈祷等生活场景。“巍巍华夏”单元,则用文物等形式展出了二里头文化在极短的时间内吸收了各区域的文明因素,以中原文化为依托,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制约,强力向四方扩张、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重点文物
农作物、植物炭化标本
第四展厅展出的石质类工具(鲁博 摄)
第四展厅“五谷丰登”单元主要展出了二里头遗址和皂角树遗址出土的粟、黍、稻、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炭化标本,还有狗尾草、紫苏、葡萄、花椒、马鞭草等植物炭化标本;二里头时期的石斧、石铲、石刀、石镰、石锛等农具,蚌刀、纺轮等工具。
动物骨骼标本
第四展厅内展出的羊骨(鲁博 摄)
第四展厅“六畜兴旺”单元展出了二里头家畜饲养:羊、黄牛、猪、狗骨骼标本;骨、角、牙、蚌器等工具;陶质网坠一组。
二里头遗址陶器(四个时期)
第四展厅内展示的的陶器(鲁博 摄)
在第四展厅的“二里头遗址陶器(四个时期)仓储式陈列”单元,分类展示各期不同造型陶器文物,包括陶器刻符陶片一组、四组陶片矩阵。
第五展厅 一场寻夏的世纪探索
领略了夏王朝沧桑、神秘的历史,又探寻了二里头宏大、规整的遗址。那么,二里头遗址是如何被发现的呢?为什么界定为夏代晚期都邑?该遗址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这些问题都会在第五展厅(世纪探索)中找到答案。
本展厅以赫赫有名的专家学者的探索为线,揭示了寻夏这一场世纪探索,是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探究,更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过程。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临时展厅
玉璋(鲁博 摄)
鼎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程中的重要物质载体。19日,“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特展”“璋显中国——中华牙璋文物特展”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二楼临时展厅开展。
“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特展”分为“鼎之初现”“华夏定鼎”“钟鸣鼎食”“问鼎中原”“革故鼎新”等单元,共展出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安徽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江西博物馆、山西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虢国博物馆、新郑市博物馆等近20家单位的118件精品“鼎”文物,其中不少为一级文物。
“璋显中国——中华牙璋文物特展”分为“牙璋之解”“二里头牙璋”“牙璋之源”“二里头文化牙璋的传播”等单元,共展出二里头遗址、陕西石峁(mǎo)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出土的牙璋64件,生动再现了各种文化的传播交流。
以上两个临展将持续至2020年1月底,观众可免费参观。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游玩攻略开馆开园时间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周二至周日9:00至17:00,16:30停止入场。
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
10月20日到明年4月19日为试运行阶段,每天开放。
票务信息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对所有公众免费开放,游客持身份证到博物馆门口换票处换票即可参观。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目前也可免费参观。此外,游客可在博物馆西侧的游客服务中心乘电瓶车游览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游客服务中心
游客服务中心主体建筑在空间布局上延续二里头遗址区的总体空间规划格局,在设计上从地域性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传统村落的风貌,将现代博物馆和传统民居衔接起来,最终构建出一片井然有序又不失活力的新生聚落建筑群。
游客服务中心包括接待大厅、多媒体大厅、等候大厅、中厅景观区、咖啡店、商店、综合办公区、综合餐厅、公共卫生间、医疗室、警卫室等,为游客提供景点售票、宣传推介、咨询投诉、集散换乘、休闲餐饮等配套服务,能容纳200人就餐。游客服务中心前的停车场共有小汽车停车位204个,大巴停车位26个。
路线导航
游客在博物馆一层、二层参观完展览后,可回到一楼中央大厅,然后从“大喇叭”电梯直接到三层,在北部观光回廊远眺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
游览完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观看完博物馆周边景观,可沿博物馆东西两侧道路到达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在洛河故道欣赏古洛河风情,看芦苇拂动,然后穿越一号或二号景观桥,沿着宫城西路或宫城东路,或步行,或乘电瓶车到达遗址保护展示核心区。参观一号和二号宫殿基址、绿松石器制造作坊遗址、铸铜作坊遗址,向北穿过宫城北路,参观祭坛与贵族墓葬、贵族墓葬区和祭祀遗存区。
交通攻略 自驾游
●线路一:游客可从洛阳市区出发,沿开元大道、洛偃快速通道转207国道,然后转古城快速路。行驶时间大约35分钟。
●线路二:游客从洛阳市区开元大道出发,沿开元大道上东环路,转岳洛路,越过207国道,上古城路快速路,然后到达博物馆,该线路红绿灯较少。
●线路三:游客从洛阳市区中州路出发,沿中州路东延线向东行驶,经夏都大桥后,转古城快速路即可到达。
公共交通游客可在洛阳龙门高铁站乘坐210路公交直达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洛阳龙门站发车时间
●周一至周四 8:00、9:30、11:00、13:00、14:30、16:00。
●周五至周日 8:00、9:00、11:00、12:00、14:00、15:00、17:00、18:00。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站发车时间
●周一至周四 9:10、10:40、12:10、14:10、15:40、17:10。
●周五至周日 7:30、9:10、10:10、12:10、13:10、15:10、16:10、18:10。
■票价
●每人每次2元。